制卡厂家答应这样做**是在骗你!
来源: | 作者:德朗克 | 发布时间: 2025-06-27 | 44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制卡厂家答应这样做**是在骗你!

在卡面工艺中,表面质感、附着力需求、工艺原理的差异常导致“无法共存”的情况。以下是5组典型的“卡面工艺互斥组合”,所以当你定制智能卡时,对方说可以这么定制,那**不是制卡厂家。


一、磨砂工艺 vs UV工艺(*典型互斥组合)

核心矛盾:磨砂的“粗糙表面”与UV的“光滑附着需求”直接冲突。

冲突原理:

  • 磨砂工艺:通过“喷砂”(物理打磨)或“消光涂层”(化学腐蚀)让卡面形成微米级凹凸(粗糙度Ra=1~3μm),触感细腻但表面不平整;

  • UV工艺:需将液态UV光油均匀涂覆在卡面,经紫外线照射瞬间固化成0.01mm~0.03mm的光滑膜层(要求基底粗糙度Ra≤0.5μm)。

实际表现:

若强行在磨砂卡上做UV工艺(如局部UV凸字),会出现:

  • 光油堆积:凹坑处UV光油无法流平,形成“颗粒感”;

  • 附着力差:粗糙表面的“抓力”反而导致光油固化后收缩脱落(测试:用胶带粘撕,UV层脱落率≥60%);

  • 透光不均:磨砂的凹凸会折射UV光油的光泽,局部出现“雾斑”。


二、绒面工艺 vs 烫金工艺(触感与金属层的“互斥”)

核心矛盾:绒面的“绒毛结构”会阻碍烫金膜的热压粘合。

冲突原理:

  • 绒面工艺:在卡面涂覆“绒毛浆”(含直径0.1mm~0.3mm的短纤维),形成类似布料的柔软触感;

  • 烫金工艺:通过120℃~150℃高温+0.5MPa压力,将烫金膜(含铝层)粘合到卡面(要求基底平整、无凸起)。

实际表现:

在绒面卡上烫金时:

  • 粘合不牢:绒毛会“顶起”烫金膜,导致铝层仅部分附着(测试:手指轻刮,烫金脱落率≥40%);

  • 图案模糊:绒毛的高度差(0.2mm)会让烫金膜无法均匀受压,边缘出现“锯齿状”;

  • 触感变差:烫金区域的铝层覆盖绒毛,形成“硬点”(与周围绒面触感不一致)。


三、镭射膜工艺 vs 丝印厚墨(反射层与油墨的“排斥”)

核心矛盾:镭射膜的“微结构反射层”会阻碍油墨渗透,导致丝印脱落。

冲突原理:

  • 镭射膜工艺:通过模压在PET膜表面形成0.1μm~0.5μm的微棱镜结构(反射七彩光),表面覆盖0.01mm的“保护层”(光滑、低表面能);

  • 丝印厚墨:油墨需渗透到基底表面才能附着(要求基底表面能≥38mN/m,镭射膜仅28mN/m)。

实际表现:

在镭射膜卡上丝印(如品牌LOGO)时:

  • 油墨浮于表面:丝印后油墨无法“咬”住镭射膜,用指甲轻刮即脱落(脱落率≥80%);

  • 颜色失真:镭射膜的反射光与油墨颜色混合,导致印刷色偏(如红色油墨变“紫粉色”);

  • 边缘渗墨:微棱镜结构的凹凸会让油墨流动不均,图案边缘模糊(线宽误差≥0.2mm)。


四、光面淋膜 vs 局部磨砂(光滑与粗糙的“边界失控”)

核心矛盾:光面淋膜的“高平整度”会导致局部磨砂的“边缘模糊”。

冲突原理:

  • 光面淋膜:在卡面覆0.02mm厚的PET膜(表面粗糙度Ra=0.1μm,光滑如镜);

  • 局部磨砂:通过“激光雕刻”或“化学蚀刻”仅打磨指定区域(要求基底有一定“可加工性”)。

实际表现:

在光面淋膜卡上做局部磨砂时:

  • 边缘不清晰:激光雕刻无法精准控制深度(PET膜硬度高),磨砂区与光面区边界模糊(过渡带宽度≥0.5mm);

  • 磨砂效果弱:化学蚀刻液在光滑的PET膜表面“滑动”,无法均匀腐蚀(磨砂粗糙度仅Ra=0.8μm,远低于目标Ra=2μm);

  • 膜层分离:局部磨砂可能破坏淋膜与卡基的粘合(测试:弯折卡面,淋膜在磨砂区边缘出现“起翘”)。


五、磁白卡(不透光) vs 透明烫金(底色与工艺的“效果抵消”)

核心矛盾:磁白卡的“高遮盖力”会完全遮挡透明烫金的“通透感”。

冲突原理:

  • 磁白卡:以PVC或PET为基材,添加钛白粉(遮盖率≥99%),卡面呈不透明白色;

  • 透明烫金:烫金膜仅含0.001mm的“透明树脂层+极薄铝层”(透光率≥70%),需搭配透明/半透明基底才能显现“通透金属感”。

实际表现:

在磁白卡上做透明烫金时:

  • 效果消失:透明烫金的铝层被磁白卡的白色遮盖,呈现普通“金色”(与常规烫金无区别);

  • 颜色浑浊:铝层反射的光与磁白卡的白色混合,导致金色偏“灰”(色差值ΔE≥5,肉眼明显可见);

  • 无层次感:透明烫金的“叠透效果”(如“烫金LOGO下显底色图案”)无法实现(磁白卡无底色)。


总结:卡面工艺选择的底层逻辑

卡面工艺的互斥,本质是**表面物理特性(粗糙度、硬度)、化学特性(表面能、耐腐蚀性)、光学特性(透光率、反射率)**的不匹配。
定制卡片时,建议优先明确设计目标(如“需要触感还是光泽”“是否需要透光效果”),再反向选择工艺组合——
“先定效果,再选工艺”,而非“强行搭配不兼容的工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