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非接触式智能卡
非接触式智能卡(又称射频卡、RFID卡或NFC卡)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能量传输与数据交互,无需物理接触读卡器即可完成身份验证、数据读写或支付等操作。其工作过程可分为“能量供给”“信号传输”和“数据处理”三个关键环节,具体原理如下:
一、核心结构:芯片+天线的“无源”设计
非接触式智能卡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两部分:
微型芯片:集成了微处理器(或存储芯片)、加密模块和逻辑电路,负责存储数据(如用户信息、密钥)并处理指令。
环形天线:由铜或铝线圈绕制而成(通常绕5-8圈),环绕在芯片周围,用于接收读卡器的射频信号并发射回传数据。
关键特点:绝大多数非接触式智能卡为“无源卡”(无内置电池),其工作能量完全依赖读卡器发射的射频场感应供电。
二、工作流程:从“感应激活”到“数据交互”
1. 能量供给:射频场感应生电
当卡片进入读卡器的射频场(有效距离通常为1-10cm,取决于频率和功率)时,读卡器发射的高频电磁波(常用频率为13.56MHz)会穿过卡片天线。根据电磁感应原理(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),天线线圈中会产生交变电流,经芯片内的整流电路转换为直流电,为芯片供电(电压约1.5-5V)。
2. 信号传输:调制与解调
读卡器与卡片的通信采用“半双工”模式(同一时间仅一方发送信号),通过“调制”和“解调”技术实现数据交换:
读卡器→卡片:读卡器将指令(如“读取卡号”“验证密钥”)编码为数字信号,通过射频场以振幅调制(ASK)或相位调制(PSK)的方式发送。卡片天线接收信号后,芯片解调(解码)得到指令。
卡片→读卡器:芯片处理完指令后(如返回存储的卡号或加密数据),通过改变天线的负载阻抗(如短路或开路)对射频场进行反向调制(即“负载调制”)。读卡器检测到射频场的变化(如振幅或相位波动),解调后得到卡片返回的数据。
3. 数据安全:加密与认证
为防止数据被截获或篡改,非接触式智能卡通常采用加密协议(如DES、AES或国密SM1算法):
读卡器发送“认证请求”时,会生成随机数并加密传输;卡片用预设密钥解密后,返回加密的响应数据。
双方通过“三次握手”确认身份合法后,才会进行敏感数据(如支付金额)的传输。
三、关键技术参数与标准
频率选择:主流非接触式智能卡使用13.56MHz(ISO/IEC 14443标准,如公交卡、门禁卡)或125-134kHz(低频,如动物标签);高频13.56MHz因传输速率高(可达424kbps)、抗干扰性强,更适合支付等场景。
传输距离:由读卡器功率和天线设计决定,13.56MHz卡片的典型距离为1-10cm(如手机NFC功能通常为5cm内)。
标准协议:常见协议包括ISO/IEC 14443(Type A/B,用于身份证、金融IC卡)、ISO/IEC 15693(用于仓储标签)、NFC Forum标准(兼容手机NFC功能)。
总结
非接触式智能卡通过“射频场感应供电→调制解调传输信号→加密认证保障安全”的闭环流程,实现了无物理接触的高效交互。其“无源”设计和无线通信特性,使其在公交、支付、门禁等需要快速操作的场景中广泛应用(如手机NFC刷地铁、智能手表支付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