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你想为企业定制一批门禁卡、会员积分卡或校园一卡通时,销售经理抛出灵魂问题:“您需要什么芯片?”
是选“M1芯片”还是“CPU芯片”?“13.56MHz”和“868MHz”有啥区别?今天我们用5类常见场景+3大核心参数,帮你理清芯片选择的底层逻辑。
一、芯片类型:先搞懂“接触式”与“非接触式”的本质区别
智能卡芯片按通信方式分两类,直接决定卡片的使用体验和应用场景:
1. 接触式芯片(插卡式)
2. 非接触式芯片(挥卡式)
3. 双界面芯片(全能选手)
二、核心参数:决定芯片“能不能用”的三大硬指标
1. 存储容量:你的卡片需要“装”多少信息?
芯片存储容量直接决定卡片的功能上限,常见规格如下:
避坑提示:
2. 加密等级:你的数据值不值得“加把锁”?
芯片的安全等级直接关系到卡片是否会被“克隆”或“盗刷”,关键看两点:
真实案例:2024年某小区因使用M1芯片门禁卡,3天内12户被盗——小偷用“克隆器”复制了业主卡片。
3. 工作频率:不同“频道”决定不同“圈子”
非接触式芯片的工作频率决定了它能兼容的设备,主流有两种:
关键提醒:
三、场景化选择:5类需求对应5种芯片方案
1. 企业门禁卡(高频使用,防复制)
2. 连锁会员积分卡(存数据,防篡改)
3. 公交/地铁卡(快速通行,耐磨损)
4. 金融社保卡(高安全,多功能)
5. 工业仓储卡(抗干扰,耐恶劣环境)
四、采购避坑:选芯片前必问的5个问题
1. “芯片支持多应用吗?”
2. “有安全认证报告吗?”
3. “读卡设备兼容吗?”
4. “数据能迁移吗?”
5. “批量采购成本多少?”
结语:一张好卡,从选对芯片开始
智能卡的“芯”,是功能的基础、安全的底线、体验的关键。
下次定制卡片时,请记住:
先明确场景需求→再锁定芯片类型→*后验证安全与兼容。
因为,一张“对”的芯片,能让你的卡片从“能用”升级为“好用”。
(本文技术参数参考:中国智能卡行业协会《2025年芯片选型白皮书》)